在中華文化的浩瀚典籍與民間傳說中,「魑魅魍魎」一詞不僅是個令人望而生畏的成語,更承載了古人對未知世界與邪惡力量的想像與詮釋。這個由四個生僻字組成的詞語,讀作「ㄔ ㄇㄟˋ ㄨㄤˇ ㄌㄧㄤˇ」(chī mèi wǎng liǎng),其字面背後隱藏著豐富的精怪知識與文化流變等內容。本文將深入剖析「魑」、「魅」、「魍」、「魎」各自的獨立形象,探究其組合後的整體意義,並追溯此詞在歷史文獻中的出處與其在現代社會中的象徵意義。
魑魅魍魎:各自為政的四種精怪
儘管「魑魅魍魎」常被籠統地視為妖魔鬼怪的總稱,但在古老的傳說中,它們實際上是兩種或三種不同的精怪。這種區分讓我們得以一窺古代世界觀中,對自然界各種神祕力量的具體劃分。
魑魅:山林的支配者
「魑魅」通常被視為一體,指稱源於山林、由異常氣息或木石所化的精怪。它們是潛伏在深山密林中的害人 的怪物。
魑(ㄔ,chī):此字常通「螭」,一種古代傳說中像龍但無角的猛 獸。《說文》中形容其「若龍而黃」。然而,當作為精怪時,「魑」指的是山中鬼怪或山 鬼。服虔的註解中提到,「魑」具有「人面獸 身四足,好魅惑 人」的特徵,顯示其兼具野獸的力量與迷惑人心的能力。根據考究,徐鉉曾在整理說文解字時於鬼 部增入魑 字,但有學者認為此為俗字。
魅(ㄇㄟˋ,mèi):相較於「魑」的兇猛形象,「魅」則更具靈性與誘惑性。它被視為「百物之精華」,由世間萬物長時間吸收天地精氣幻化而成。《周禮》中提到「以夏日至,致地示魅」,對此,鄭 玄 注解為:百物之神曰魅。因此,「魅」經常以美貌的形象出現,擅長迷惑、吸引人類,如後世文學中常見的狐魅、花魅等。
魍魎:水澤與陰影的潛伏者
「魍魎」同樣常被連用,指的是水中 怪物,其形象與來源同樣充滿神祕色彩。
魍魎(ㄨㄤˇ ㄌㄧㄤˇ,wǎng liǎng):又寫作「罔 兩」或「罔閬」。傳說中,魍魎是上古帝王顓頊的小兒子,死後化為水中精怪。其外型被描述為「如三歲小兒,色赤黑,目赤、耳長、髮潤」,並且有一個駭人的習性——喜歡吞食死者的肝臟。除了作為水怪,魍魎還有另一層意涵,指「影子外層的淡影」,象徵著一種模糊不清、難以捉摸的存在,呼應了山林間光影晃動所帶來的恐懼感。
下表整理了這幾種精怪的基本資訊:
名稱
讀音
屬性
主要棲息地
特徵與形象
備註
魑
ㄔ (chī)
猛獸、山怪
深山、老林
類龍無角,或人面獸身四足,好迷惑人
單字使用時多指「螭」,無害人妖怪之意,古籍中亦有螭 魅的寫法
魅
ㄇㄟˋ (mèi)
物之精華
天地萬物間
形象多變,常以外貌姣好吸引人類
由世間百物日久成精而來,具誘惑性
魍魎
ㄨㄤˇ ㄌㄧㄤˇ (wǎng liǎng)
水怪、疫鬼
水中、澤地
如三歲赤黑小兒,紅眼長耳,喜食亡者肝臟
亦可指影子外層的淡影,或作「罔兩」
歷史典籍中的蹤跡
「魑魅魍魎」一詞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的典籍,反映了其深厚的歷史淵源。
《左傳·宣公三年》:這是該詞最經典的出處。文中記載,夏朝初年,禹鑄九鼎,將天下萬物的圖像刻於鼎上,使百姓能辨識神姦,這樣「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這段話的寓意是,透過知識與德政,可以讓人民避開各種邪祟精怪的侵擾。值得注意的是,古文獻中寫法略有差異,如《左傳》原文實作 螭 魅罔兩,可見「魑」與「螭」、「魍魎」與「螭 魅 罔兩」在早期常被混用,有學者認為「魑」乃 俗 寫之譌。
《國語·魯語下》:「木石之怪曰夔(音 魁),罔 兩。」這裡直接將「罔兩」(即魍魎)歸類為由木石所生的精怪,與其水怪的身份略有不同,顯示了古代傳說的多源性。
與黃帝戰蚩尤的傳說:在後來的傳說中,魑魅魍魎成為了九黎部落首領蚩尤的幫兇。《通典·樂典》記載:「蚩尤氏帥魑魅與黃帝戰於涿鹿,帝 命 吹 角作龍吟以禦之」;而在《路史·後 紀 四》中也提到:「蚩尤乃驅罔兩,以肆志於諸侯。」這一故事強化了魑魅魍魎作為邪惡勢力的象徵。
其他典籍記載:《史記·孔子 世家》中,孔子曾對自然界的精怪進行分類:「木石之怪,夔、蝄蛃;水之怪,龍、罔象;土之怪,墳羊。」這也反映了古人試圖理解和歸納各種超自然存在的努力。
文化意涵的演變
從最初的自然界精怪,到比喻邪惡的敵人,「魑魅魍魎」的詞義隨著時代的演進,逐漸從具體的鬼怪形象,轉化為一個具有強烈貶義的抽象概念。
文學與藝術中的形象
除了作為一個貶義的符號,魑魅魍魎的形象也啟發了許多文學與藝術創作。江戸 伊 勢 屋治助著作《百鬼夜講化物語》的圖片,便生動描繪了魑魅與魍魎的形象。南朝鮑照的《蕪 城 賦》中寫道:「木魅山鬼,野鼠城狐」,描寫了荒蕪之地的蕭條景象。唐代詩人杜甫在〈天末懷李白〉詩中感嘆:「文章 憎 命 達,魑魅喜人過。」,以魑魅比喻嫉妒賢才的小人。元代關 漢 卿的雜劇《單刀會》第四 折 藏 之則鬼神遁跡,出之則魑魅潛蹤,則用以形容關羽的神威。北魏《洛陽伽藍記》亦載:「當時婦人著綵衣 者,皆指其狐魅。」可見「魅」的形象已深入人心。而在考據上,如三國時期《漢書 司馬相如傳上》的註解中便有討論,指出《左傳》本作「螭 魅」,後世的「魑」是俗寫。此外,《山海經》中還記載了一種名為「神𩳁」的精怪,其字由「光 鬼」組合而成,但因該 字在多數文字 編碼中無法正常顯示,故不常見,其描述「人面獸 身,一足一手」也與魑魅形象有相似之處。
著名的對聯
一個廣為流傳的對聯巧妙地運用了「魑魅魍魎」的字形結構,賦予其新的諷刺意味:上聯: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頭面。下聯:魑魅魍魎,四小鬼各自肚腸。
此對聯的上聯將「琴瑟琵琶」四個字的首部拆解為八個「王」字;下聯則將「魑魅魍魎」四字的偏旁「鬼」字拆出,以「四小鬼」對「八大王」,並用「各自肚腸」諷刺其內心各懷鬼胎,貌合神離。此絕對在明清筆記小說如《堅瓠集》、《宦遊紀聞》中均有記載,金庸在其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中亦有引用,使其更為大眾所熟知。
現代用法
在現代漢語中,「魑魅魍魎」已很少用來指稱傳說中的鬼怪,其主要功能是作為一個集合名詞,用以比喻形形色色的壞人、邪惡勢力或社會上的不良現象。例如,可以用來形容暗中作祟的小人、腐敗的官員集團,或是擾亂社會秩序的各種黑暗勢力,反映了複雜的社會情況。
常見問題
Q1:魑魅魍魎究竟是指幾種妖怪?
A1: 雖然由四個字組成,但傳統上主要指兩種或三種妖怪。「魑」和「魅」常被合稱為「魑魅」,指山林中的精怪;「魍」和「魎」則合稱為「魍魎」,指水中的怪物。因此,可以理解為至少是兩大類(山怪與水怪)的組合。
Q2:「魑魅魍魎」的正確注音和漢語拼音是什麼?
A2: 注音為 ㄔ ㄇㄟˋ ㄨㄤˇ ㄌㄧㄤˇ;漢語拼音為 chī mèi wǎng liǎng。
Q3:這個成語在現代生活中還常用嗎?主要用在什麼情境?
A3: 在口語中較少使用,多見於書面語、文學作品或較正式的評論中。它主要用作貶義,比喻社會上各種隱藏在暗處、心懷不軌的壞人或邪惡勢力,帶有強烈的批判色彩。
總結
「魑魅魍魎」不僅僅是一個成語,它是一扇窺探古代中國世界觀的窗口。從山林水澤中的具體精怪,到黃帝與蚩尤之戰中的邪惡軍團,再到文人墨客筆下諷刺人心的巧妙對聯,最終演變為今日對各式壞人的統稱。這一詞語的生命力在於其豐富的文化層次與靈活的象徵意義。它提醒著我們,語言不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文化記憶與民族想像的結晶。理解「魑魅魍魎」,便是理解一段從神話到現實、從敬畏到批判的文化心路歷程。
資料來源
魑魅魍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魑魅魍魎: ㄔㄇㄟˋ ㄨㄤˇ ㄌㄧㄤˇ >辭典檢視
魑魅魍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