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周期进展本页上的这些图表反映了太阳周期的进程。西南太平洋天文台(SWPC)每月都会根据 ISES 的最新预测更新这些图表。观测值最初是临时值,一旦有了最终数据就会被替换。本页面上的所有图表均可导出为 JPG、PNG、PDF 或 SVG 文件。点击每个图表下的相应说明,可以打开或关闭每个数据集。
历史太阳周期每年 C 级、M 级和 X 级太阳耀斑的数量下图显示了任何一年发生的 C 级、M 级和 X 级太阳耀斑的数量。它能让我们很好地了解太阳耀斑的数量与太阳黑子数量的关系。因此,这是另一种了解太阳周期如何随时间演变的方法。这些数据来自 NOAA SWPC,每日更新。
下图显示了上个月产生的 C 级、M 级和 X 级太阳耀斑的数量,以及每天的太阳黑子数量。通过这些数据,你可以了解上个月的太阳活动情况。这些数据来自 NOAA SWPC,每日更新。
蝴蝶图在整个太阳周期中,太阳黑子区的纬度变化有一个有趣的规律。下图显示了过去 22 年中所有太阳黑子区的纬度与时间(以年为单位)的对比。太阳黑子通常分布在南纬-35°和北纬+35°之间。在新的太阳周期开始时,太阳黑子区在较高纬度形成,但随着太阳周期向极大期发展,太阳黑子区逐渐在较低纬度形成。当接近太阳极小期时,太阳黑子区出现在太阳赤道周围,当新的太阳周期再次开始时,新周期的太阳黑子将开始出现在高纬度地区。太阳黑子的这种反复出现的现象形成了“蝴蝶”图案,由爱德华·莫德(Edward Maunder)于 1904 年首次发现。该图每月更新一次。
每年无太阳黑子日数在太阳活动较少的时期,太阳上可能没有任何太阳黑子,因而一尘不染。这种情况在太阳极小期前后和期间经常出现。下图显示了某一年中太阳面向地球的一面没有太阳黑子的天数。
每年发生地磁暴的天数下图显示了每年发生地磁暴的天数以及地磁暴的强度。你可以从中了解哪些年份地磁暴频发。
回到顶部